欢迎登录忻州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 > 获得信贷

2021年忻州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要点

  作者:         时间:2022-07-05        大    中    小     

  2021年,忻州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任务要求,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山西银保监局和忻州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安排部署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一、优化“三农”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和服务机制 

  (一)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银行保险机构要坚守自身定位,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提高转贷资金对乡村振兴的投入比例。大中型商业银行要结合定位优势,着力打造差异化竞争能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保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继续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化解风险、深化改革,持续提高服务能力鼓励开发适合乡村振兴的商业保险产品,政策性保险要科学定价、合理设计产品,用好用足各项财政政策。 

  (二)建立并完善涉农金融专业化体制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强化“三农”金融专业化机制创新,加大分支机构涉农贷款绩效考核权重和普惠型涉农贷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力度。鼓励在县域设有分支机构的银行机构明确县域存贷比内部考核要求。各监管组要督促辖内银行机构加强三农绩效考核,完善“三农”金融尽职免责制度,合理界定尽职认定标准和免责情形。保险机构要聚焦提质增效升级,推进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疾病、灾害事故的风险保障水平,依法合规稳妥推进保险资金支农支小融资业务,合理控制涉农保险综合费率。 

  二、加强关键领域金融供给和创新 

  (三)优先支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核心,保障三大主粮生产和“菜篮子”工程的有效金融供给。积极落实“两藏”战略,重点围绕现代育种、农业“卡脖子”技术、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农业科技领域加强金融供给和创新,努力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的政策性中长期信贷支持。 

  (四)服务重点领域,支持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大力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加大对粮食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完善涉农资金长效整合机制,集中投向第一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等战略重点。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绿色金融,为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差别化融资方案。聚焦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忻州杂粮平台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传统工艺振兴,加大对农村电商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五)推动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对农田水利、农产品仓储保险冷链物流,防灾减灾、动植物疫病防控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提高农业生产及抗风险能力。继续支持乡村道路交通、物流通信、清洁能源、供水供电、人居环境改造等农村现代化重点领域,提升农村公共服务金融供给水平。 

  (六)创新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创新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返乡创业群体和忻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合理增加与需求相匹配的中长期信贷供给,适度提高信用贷、首贷占比。鼓励发展“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信贷模式。支持返乡创业园区建设和返乡创业企业,鼓励通过“银保担”合作、供应链金融、信用园区建设等方式加大对返乡创业企业的信贷支持,激发农村创业就业活力。 

  三、大力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效 

  (七)提升县域信贷资金适配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银行要结合县域产业规划,综合分析县域信贷有效需求情况,科学制定县域机构存贷比提升计划并报监管部门,确保新增存贷比较2020年度有明显提升。各监管组对辖内银行机构的信贷资金适配性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满足县域合理有效资金需求存贷比高于50%的县域、机构要保持存贷比稳定;存贷比低于50%的县域、机构,要采取通报、约谈等措施,督促其确保完成存贷比提升计划。积极推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八)保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全覆盖。扎实做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工作,继续保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全覆盖,避免出现新的机构空白乡镇和服务空白行政村。监管组要不定期对基础金融服务情况开展“回头看”工作,保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全覆盖不反弹、提质效。 

  (九)稳定县域和社区基础金融服务。各银行保险机构要优化县域社区物理网点供给,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逐步拓展县域综合金融服务。注重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努力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切实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 

  四、建设农村信用信息体系 

  (十)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建立完善域内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涉农信用信息和风险信息,加强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探索在信息查询、供需对接、抵押办理等方面为供需双方提供便利。 

  (十一)推进农村信用建档评级工作。各银行机构结合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农村信用评级工作,制定时间表,压实责任,力争在2023年底实现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基本全覆盖。 

  (十二)优化农村信用生态环境。各金融机构要注重依托基层党政力量,加强对农村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宣传“守信受益、失信受制”的信用理念,提高农村居民的非法集资防范意识。 

  五、充分发挥保险保障作用 

  (十三)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扩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积极推进产粮大县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开展,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发展农业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新型险种。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十四)提升农村地区保险发展水平。积极研发符合县域居民差异化需求的商业性养老保险、农房保险等产品,满足县域多样化的保险需求。鼓励发展针对县域居民的健康险业务,扩大健康险在县域地区的覆盖范围,创新健康险保障内容。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意外险业务。 

  六、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十五)推动农村数字金融创新。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在涉农金融领域的应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大数据和特定场景进行批量获客、精准画像、自动化审批,切实提高农村地区长尾客户的服务效率。探索利用互联网、卫星遥感、远程视频等科技手段,开展线上承保理赔工作,提高农业保险的数字化、智能化经营水平。 

  (十六)拓宽涉农信贷增信方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拓展农村抵质押品范围。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自然资源产权等抵押融资。支持有条件地区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温室大棚、养殖圈舍、生物活体抵押贷款试点。依法合规开展农产品仓单、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发挥农业保险增信功能,逐步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继续优化服务流程,探索发展全流程线上融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等模式。加强银行、保险和担保之间的信息共享,深化银行与政府性担保机构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完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七、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银行业保险业现有帮扶政策、支持力度、工作力量保持总体稳定,逐项分类优化完善。努力将脱贫攻坚的好做法好经验应用到乡村振兴中,加大对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对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支持,力争完成脱贫地区贷款余额持续增长。 

  (十八)支持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银行机构加大对脱贫地区县域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发展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价格保险等新型险种,推动开展防止返贫保险。深入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向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发放优惠利率、财政适当贴息的小额信用贷款,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主责任银行制度,落实落细,确保应贷尽贷,支持脱贫人口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八、努力完成差异化监管考核目标 

  (十九)明确涉农信贷差异化考核目标。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单列涉农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长计划,确保同口径涉农贷款持续增长不得挪用、挤占涉农资金或虚报数据。分支机构在完成上级行涉农贷款增长任务的基础上,要力争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去年同期。城商行要实现普惠型涉农贷款不低于去年同期增长水平。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要实现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本机构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目标。 

  (二十)完善监管激励约束机制。监管部门将定期考核涉农金融相关目标计划的完成情况。对于完成较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争取多种渠道给予正向激励,包括向财政、农业部门共享考核结果;对未完成考核指标且差距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视情况采取系统内通报、下发监管提示函、约谈高管、现场检查、调整监管评级等措施,督促其加大工作力度。 

  (二十一)加强试点试验和宣传推广。鼓励各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举措,充分利用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开展试点项目,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成效显著的经验措施,各金融机构要加强总结、宣传和推广,监管部门要“抓两头,带中间”,学习先进典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为服务乡村振兴发挥更好的金融支持保障作用,努力营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良好氛围。 

  (二十二)强化“三农”金融风险监管。机构监管科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涉农信贷的贷后管理,避免信贷资金被挪用。控制对农村地区“两高一剩”行业、房地产等领域信贷投放,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通过催收、核销、转让等多种渠道化解存量涉农不良贷款。切实纠正银行机构对农业经营主体过度授信、违规收费等行为。坚决打击农业保险虚假承保、虚假理赔等行为。保险机构及时清理各类理赔障碍,有效降低涉农保险投诉率。